您现在的位置是: 主页 > 品牌界 >

吴声和他的场景革命十年

来源: 2025-08-08 阅读:9

提要“场景是一种新物种的孵化器,是连接品牌、用户与时代的关键接口。”——吴声

『品牌界』“场景是一种新物种的孵化器,是连接品牌、用户与时代的关键接口。”——吴声

微信图片_2025-08-08_143132_640.jpg

2025年8月3日,第九届吴声立秋演讲「新物种爆炸·吴声商业方法发布2025」在北京举行,主题为「刹那涌现」。“场景革命”概念被正式提出十年。从最初引发营销圈好奇,到今天被写入无数品牌策划案、趋势分析报告乃至商业课本,“场景”这两个字,已经从一个模糊的洞察变成了品牌打法的核心。而这场“革命”的发起者,正是吴声。


他不是广告人,却改变了无数广告人的方法论

在传统营销人还在“4A思维”里打转时,吴声已经在思考:在一个被内容填满的世界里,品牌该如何被“看见”?如何在碎片化注意力中获得沉浸式连接?

2014年,吴声正式提出“场景革命”的概念——品牌不再只是传播信息,而是要“构建一个让用户愿意参与的情境”,用行为、情绪和记忆去连接消费者。这不是一个纯理论的概念,它落地成了喜茶、泡泡玛特、Manner、三顿半等新消费品牌的“标配武器”,也影响了阿里、腾讯、小红书等平台对内容与商业连接方式的重构。

吴声不是在创造一个新名词,而是在揭示一种新的品牌世界观:品牌不是发声器,而是场景的设计者。


十年三变:场景革命的三个阶段

回望吴声的“场景革命十年”,可以清晰看到它经历了三次跃迁:

▍第一阶段:从“传播”到“沉浸”

2014—2017年,是场景革命的概念孵化期。吴声指出,“注意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,品牌需要构建沉浸式场景来争夺用户时间”。代表品牌如喜茶、乐乐茶、小红书,都是靠“视觉 + 社交 + 情绪”构成了引爆场景。

场景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,而是一种让用户愿意拍、愿意晒、愿意驻足的心理设计。

▍第二阶段:从“体验”到“人格”

2018—2021年,吴声提出“人格经济”理论,强调品牌要像人一样有性格、有立场、有可共鸣的表达方式。

在这个阶段,“品牌IP化”“角色设定”“语气风格统一”成为场景打造的重要部分。例如三顿半的“理性且热烈”、完美日记的“社交化美妆表达”、Manner的“都市质感气场”,都是典型的人格品牌场景实践。

▍第三阶段:从“互动”到“共创”

2022年至今,吴声更进一步提出“场景即关系”,强调品牌与用户之间是一种动态共创关系。

今天的消费者不是被动接受品牌内容,而是主动参与品牌表达、内容生产和价值传播。新品牌开始转向社群共建、品牌宇宙、生活方式输出,从卖产品变成构建意义空间。这正是“场景革命”的深层次升级。

微信图片_2025-08-08_143137_479.jpg


吴声的品牌观:从“输出”到“在场”

很多人以为吴声是一个“造词大师”,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他其实是一个“品牌的感知哲学家”。他反复强调:“品牌不是一句广告语,而是一种在用户生活中可被感知的存在感。”

这就要求品牌不仅要“能说”,更要“能做”“能感”“能陪伴”:

  • 场景,是“用户记得你”的第一步;

  • 人格,是“用户喜欢你”的必要条件;

  • 共创,是“用户留住你”的长效机制。

吴声不是在讲理论,而是在替品牌提供一种理解人性、嵌入生活、链接世界的新方法。


他给时代留下一种方法,一种信仰

2025年,吴声没有停下脚步。他在“场景实验室”中继续推动品牌趋势观察、跨界合作、青年品牌孵化等项目。在这个注意力稀缺、品牌焦虑、周期动荡的时代,他依然在做一件事:寻找品牌与人的新连接方式。

十年场景革命,不是口号,不是理论,而是一种对品牌长期主义的执着信仰。他教我们,真正的品牌,是能进入生活的,是有记忆温度的,是能与时代共振的。

而吴声,正是这个信仰体系最坚定的布道者。这里是品牌界,欢迎「关注」

在这里品读:「人物」品牌背后的创造者;「方法」品牌的真实生长路径;「文化」品牌与中国的关系;「趋势」站在风口看品牌的未来。商业合作微信:YosePau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