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 主页 > 行业动态 > 头条 >

傳鑒中國年。

来源:传鉴中國 2023-10-16 阅读:2931

提要冬奧來了,年也到了.对于中華儿女,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中國“年文化”了。有人把过年比作中国的狂欢节,其实这个比喻太过肤浅,洋节与我们的“年文化”内涵完全无法同日而语。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中國年文化就开始了!

冬奧來了,年也到了。

对于中華儿女,

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中國“年文化”了。


人生中有不少令人陶醉的时光,比如“久旱逢甘霖,他乡遇故知,洞房花烛夜,金榜题名时。”虽然都是人生的高光时刻,遗憾的是,这“人生四大喜”并不是人人都能占全。唯有“过年”,才是人所共享、普天同庆的盛典。


微信图片_20220127092217.jpg

插图:IAI传鉴西安韬略文化印见长安传统版画项目组 
书法:传鉴文化创意院


重文化的年味儿才有品味。


在民间,关于“年”的传说最为公认的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恶兽。每到年末的午夜,年兽就会进攻村子,凡被年兽占领的村子都遭受到残酷的屠杀。人们放爆竹、贴春联,驱赶年兽的进攻。这种传说演绎了一种朴素的文化,容易加深记忆。有品味更在于用文化视角进行解读,使年味儿得到升华。过年离不开美味佳肴,为什么要在过年时品尝美味佳肴?更有文化的解读是,“年”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精神信仰,过年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崇拜,品尝美味食物,求个红红火火、甜甜蜜蜜。


过年是人間生活的顶峰。


平日再节俭的人家,一到过年也要倾其所有;在外打拼的游子们,多重的心事也要放下,再远的路途也要回家,是谓“有钱没钱,回家过年!”


在过年的日子里,生活被理想化了,理想当然也被生活化了。无论衣食住行,还是言事行为,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“年”的内容、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:春联、福字、年画、年糕、灯谜、花会、祭祖、拜年、年夜饭、压岁钱……共同组成了年俗。现在年轻人爱讲仪式感,而年俗的仪式感是真正发自内心、由内到外的虔诚:平日里,饺子、汤圆、苹果、桃子都不是稀罕物,但一到过年,它们便被赋予了“年文化”,分别代表着团圆、平安、长寿……于是,普通食物也变得闪闪发光、令人感动。


“年俗”不但不俗,而是高雅。从高雅的唐诗宋词到四大名著,最顶级的文人关于过年的名篇不胜枚举,任何洋节都无法望其项背。博大精深的中國年文化是我们自信的根。


微信图片_20220127092244.jpg

插图 :陕西非遗鱼化泥叫叫制作技艺传承人杨帆  书法提供:传鉴文化创意院


二十三糖瓜粘;二十四扫房子;二十五磨豆腐;二十六割年肉;二十七宰公鸡;二十八把面发;二十九蒸馒头,三十儿晚上熬一宿, 大年初一访亲友,大年初二祭先祖,初三初四逛庙会,十五晚上街上走……然而,应当承认,“年文化”正在受到冲击,“年味越来越淡”是大家的共同感受。甚至有种说法,现在过年就只剩下吃年夜饭、看春晚、刷微信抢红包了。的确,但人们平时的生活也像过年,过年当然也就像平时了。




微信图片_20220127092253.jpg

海报素材:IAI传鉴西安韬略文化插画师徐杨 
书法提供:传鉴文化创意院


中國“年文化”是根植于几千年华夏文化沃土的大树,我们有责任呵护、保护、浇灌,使它更加根深叶茂。建设中國“年文化”,是一件值得为之努力的大好事。基于此,IAI传鉴国际广告奖今日推出“传鉴中國年”的主题内容,让我们传承与传播的中國年文化、中國传统文化、相关非遗等民间艺术走进我们的传鉴中國年。


微信图片_20220127092259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