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 主页 > 品牌界 >
从幕后到全球爆款,这个中国品牌做对了哪几步?| 品牌界
来源: 2025-07-17 阅读:17
提要
『品牌界』 2016年冬天,苏州一家园区的办公室里,几个年轻的工程师围着一台还在测试的马达模型反复试验。没有镁光灯,也没有任何喧哗。他们只是想做出一个转速更高、噪音更低的电机,用在家用吸尘器里。其中一个人,是曾经给小米做扫地机器人代工的技术骨干,他就是俞浩,追觅科技创始人。他说:“我们能不能别再替别人贴牌,把自己的名字打出去?”
追觅创始人兼CEO 俞浩
2017年,俞浩注册了一个公司,取名叫追觅科技(Dreame),寓意是“追逐梦想”。没有人会想到,八年之后,这家公司会从一间实验室跑到全球4000多个商超货架,年营收超过150亿元,扫地机器人单品卖到999欧元还断货。
这不是一场偶然的成功,它是一段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进化的真实叙事。
起点
从“小米背后的人”开始
在追觅成立初期,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品牌,只是给小米做生态链代工,负责扫地机器人、吸尘器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。那段时间,中国“智能家居”刚刚兴起,市场上还没有太多选择,大家都盯着“便宜又好用”。但是追觅团队觉得:如果永远做代工,永远只能站在别人影子里。
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,品牌也必须属于自己。2017年,他们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:
|从幕后走到台前,自主研发产品、自建品牌,进军智能清洁家电市场。
攻坚
靠技术打硬仗,也靠坚持赌未来
很多人不知道,追觅在刚创立那几年,其实烧掉了不少钱。他们把70%的员工配置为技术研发人员,集中攻克几个硬核难题:高转速数码马达:做到每分钟15万转,比行业平均高出一倍;仿生机械臂算法:让机器人更懂怎么“避障”“规划路径”;V型防缠绕刷头:解决欧美家庭“宠物毛发”的清洁痛点。
那几年,他们几乎不打广告,也没开太多发布会。但每一代产品推出时,都会在极客社区或发烧友圈子里掀起小小的震动。他们知道,自己不是爆款制造机。他们想做的,是长出“根系”的品牌,不靠流量,靠信任赢市场。
转折
不是卖得多,而是“卖对人”
真正让追觅“红出圈”的,反而不是在中国,而是在全球市场。
2018年,他们启动出海计划。不是一窝蜂卖便宜货,而是走了另一条路:
|“先打中高端、先进欧美、再覆盖东南亚。”
他们发现,欧美人喜欢铺地毯、爱养宠物,所以在产品设计中加入了V型刷头和除螨功能。而东南亚市场热、潮、家庭面积小,于是他们做了轻量化、快干型的洗地机。最重要的是,他们在线上线下做了双重布局:在欧洲,他们走进了Saturn、Boulanger等主流家电商场;在东南亚,他们深入Shopee、Lazada等电商平台,甚至玩起了TikTok直播;在北美,他们用Facebook做公益活动,用Instagram和宠物博主种草“清毛神器”。
慢慢地,“Dreame”这个名字,开始从陌生变熟悉,从好奇变认同。
高光时刻
德国、法国、日本,全球抢着买
2023年,追觅在德国、意大利的扫地机市场份额超过40%,在法国、芬兰洗地机市场跃居第一。在Saturn商店里,它和戴森、iRobot等巨头并列,还以周销量800+的成绩,拿下德国销量冠军。
2024年,仅仅在德国市场,追觅就建起了售后维修点和客户体验区,把服务也“送到家门口”。在北美,他们发起了“宠物公益计划”,给流浪动物收容所捐赠清洁设备,赢得了大批养宠家庭的支持。2024年年营收超过150亿元,其中海外收入占超一半;全球累计专利申请超3800项,几乎每一代产品都有独家技术;胡润给它的估值是200亿元人民币,是智能家电赛道的“潜力独角兽”。
回到原点
一个品牌该怎样“出圈”?
追觅的故事说到底,不是“扫地机如何走红”的故事,而是一个品牌从“无名到有名”的过程——它不靠热搜,不拼代言人,不追风口,不搞低价冲量。它靠的是技术为根、市场为镜、品牌为魂。它让我们看到:中国品牌可以不低头,可以不复制,可以不跟随。
也许下一个爆红的,不是某个短视频上的“百元爆款”,而是像追觅一样,在地板灰尘中低调耕耘、在世界商超里扎根成长的“中国智造”。
这里是品牌界,欢迎关注。
近期热点文章
马寅和他的阿那亚 十年参半如何跑出“日化界的小米速度”? 金种子酒进入下一个关键决策期! 张联东:“蓝色洋河”的沉稳缔造者 在关税风暴中逆势增长—中国车企 陈妙林:用一生奔跑,为时代留下开元 侯孝海:“产业破局者”的时代精神 周钘:新生代营销将才的疾速进化之路 蔡澜:任性地活,有趣地老 在这里,品读中国
在这里品读中国。品牌界的内容主张:「人物」品牌背后的创造者;「方法」品牌的真实生长路径;「文化」品牌与中国的关系;「趋势」站在风口看品牌的未来。商业合作微信:YosePau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