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 主页 > 品牌界 >
在关税风暴中逆势增长—中国车企的海外突围战 | 趋势观
来源: 2025-07-02 阅读:11
提要低估中国企业的适应力,是很多人的错判起点
『品牌界』 去年,欧盟挥起了“关税大棒”,试图遏制中国电动汽车的大举进入。一时间,人们普遍认为,这将是中国车企出海欧洲的一道高墙,特别是对于以新能源为主力的比亚迪、上汽、吉利、奇瑞等企业,似乎迎来了一场“生死考验”。但现实的发展,再次验证了那句话:“低估中国企业的适应力,是很多人的错判起点。”
就在关税消息公布后短短一年内,中国品牌在欧洲汽车市场的份额居然翻了一番。今年4月,中国车企在欧洲新车注册总量中占比达到4.9%,同比几乎翻倍。而这一切,发生在某些中国企业面临高达35%的额外关税压力下。
那么,中国车企是如何在这场“限制战”中找到生机,甚至实现反超的?答案或许可以归结为四个字:灵活、果敢。
面对高达10%+的基础关税,再叠加欧盟委员会针对新能源车型的额外“惩罚性税率”,中国车企没有选择硬碰硬,而是迅速做出了多层级、多维度的应对调整,以“组合拳”方式展开反制。
产品组合的灵活切换
中国品牌此番出海,大家原以为他们会一条道走到黑,把国内主打的纯电动车一股脑地运往欧洲。但事实上,在政策风向突变之后,比亚迪、奇瑞、吉利、上汽等企业马上切换策略,推出混合动力和传统汽油动力车型,绕开关税壁垒,重新定位产品结构。
在意大利热销的一款DR品牌汽车,就是由奇瑞代工生产的,外形神似Jeep牧马人,但售价仅5.15万欧元,比后者便宜了近1万美元。不仅外观吸睛,更重要的是它是柴油车,恰恰规避了新能源车的高关税。这种“灵活转型+价格优势”的组合,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。
市场布局的战略性选择
在法国、德国这类传统汽车强国,本土品牌根深蒂固,中国品牌想要撼动阵脚难度极高。但在意大利、西班牙、英国这些本土品牌影响力不强的国家,中国车企找到了突破口。
比如意大利,菲亚特已经不再拥有当年那样的国民品牌忠诚度。而在西班牙和英国,主流用户对于汽车品牌的选择相对开放。加之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,中国品牌推出的混动或燃油车型,刚好填补了市场空白。
这种“避实击虚”的战略打法,不仅让中国车企快速打开销路,更重要的是节省了与大众、标致这类强敌正面交锋的时间和成本。
产品迭代与交付速度的优势
这或许是最让欧洲同行惊叹的部分。欧洲人习惯了从概念车到量产车至少两年的开发周期,而中国企业已经把这个节奏压缩到了6个月以内。意大利某大型经销商在接受采访时直言:“我们在卖保时捷和奥迪的同时,也在卖奇瑞造的车。德国人做出新车至少两年,中国人6个月就能上线。”
这背后是中国制造强大的柔性生产能力、端到端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对市场风向的快速感知能力。这些软硬实力的协同,使得中国车企可以更快适应、更新、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品牌不再只是“低价”的代名词,而是开始呈现出“设计+性能+价格”的均衡优势。不仅能打动普通消费者,也逐步赢得了中产家庭甚至高端市场的注意力。
令人意外的是,电动车领域也出现了新的转机。
原本,电动汽车是此次关税政策的主要打击对象。今年4月,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电动车注册量达到7331辆,首次超越了特斯拉的7165辆。这不仅是数字的变化,更是品牌形象和市场信心的双重转折。
尽管这只是一个月的数据,但足以说明,中国车企在面对逆风时并没有被打垮,而是在低谷中寻找机会,在调整中迅速反弹。特别是比亚迪,作为中国新能源车的代表,在全球市场上正逐步从“价格选项”升级为“品牌选项”。
与此同时,中国企业也意识到,仅靠出口不可能长期对抗关税。因此,比亚迪计划明年在匈牙利和土耳其设厂,届时将在欧洲本土生产销售。这意味着,这些产品将不再受到欧盟关税政策的限制,甚至可以享受部分补贴政策支持。一旦本地化生产全面铺开,中国品牌将在欧洲市场进入真正的“加速度”发展阶段。
在外界看来,这种应对或许是“商业智慧”,但在品牌界看来,更是中国企业全球化能力的一次重要试炼。从生产、供应链到产品研发,从市场选择到品牌布局,这次中国车企的逆袭并非偶然,而是背后系统性实力的自然展现。
很多欧洲消费者在接触中国品牌时,会首先因为价格而好奇,然后因为配置与外观而兴趣高涨,最终因为体验和口碑而下单。这种从陌生到信任的过程,不是一天完成的,也不是广告可以替代的,而是真正的品牌内核在作答。
欧洲市场一向被认为是全球最难打的汽车市场之一。消费者挑剔,法规繁复,品牌壁垒高。但正是在这样的市场里,中国品牌开始站稳脚跟,并初现“品质力、性价比、服务力”的综合优势。可以预见的是,随着生产本地化的推进、更多新车型的迭代推出,以及全球对新能源认知的深化,中国车企将在欧洲的存在感和影响力持续增强。
这一轮突围,不只是产品的胜利,更是品牌的胜利。而品牌界将持续记录这些品牌向上的真实路径。
在这里品读中国。品牌界的内容主张:「人物」品牌背后的创造者;「方法」品牌的真实生长路径;「文化」品牌与中国的关系;「趋势」站在风口看品牌的未来。合作微信:YosePaul。
上一篇:在这里,品读中国。
下一篇:没有了